
10月27日晚上6点,城市建设学部“第十九届博硕风采论坛”第三期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召开。论坛主题为:“‘城’儒硕学,‘建’览博照”,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熊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肖劲松和王宇琛作分享报告。

熊文老师围绕“人本街道实验室与大栅栏街区更新实践”为主题展开汇报。熊文老师基于自身研究成果,分析和讲解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1.任何科学研究都要以人为本。土木工程的建筑、城市规划的形态、建筑学的空间、交通工程的信息流等的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成果要落地实际应用,解决民生需求;2.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例如,其团队做过的人本街道实验室,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实验室根据街道上安装的各种探头为防疫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为防疫工作做出巨大的贡献,才慢慢被人接受和理解。3.要善于将人文情怀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去。熊文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自己阅读过得优秀书籍,以《再会老北京》为例,讲解了书中作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科研思路。熊文老师鼓励同学们,热爱科研、热爱生活、从细微处观察生活,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肖劲松同学着重分享了自己科研过程的感悟,他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思维和学问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不要担心自己是“科研小白”,在广泛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结合新时代、新特点,会发现前人的研究会存在一定的考虑不周或者与现实问题不适应性,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意义。研究生要提高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同感,增强提出问题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能力至关重要。他建议同学们要善于思考、敢于付诸行动。通过他的分享,同学们对于未来科研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王宇琛同学与国内外高校积极寻求合作,构建基于多位感知系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体系,在北京市2个公共空间实验、推广、应用,集合全球智慧助力城市有机更新。他以“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应用创新”为主题展开汇报,表示研究生阶段一定要创新,不能拘泥于一个狭窄的方向,要主动学习各种先进技术,以人为本,发挥自身优势,把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处;立足所学专业,助力国家健康发展,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通过他的分享,打开了同学们新的思路,同学们受益匪浅。

城市建设学部第十九届博硕风采论坛第三期圆满结束。通过老师和学长的分享,同学们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获得了启发,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在未来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精益求精,追求创新,传承工匠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城市建设学部
202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