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2021年主题沙龙在东城区发改委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04-02   来源:     点击量:

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的一体化建设和改造,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和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下,于2021年3月25日举办题为“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一体化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主题沙龙研讨会活动。

会议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等就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一体化公共空间的必要性、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一体化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对街区更新的带动作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挑战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术研究、政府决策与实践探索形成合力,为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一体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创新思路和做法。

一、参观考察

会前,与会专家、政府部门代表在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的陪同下,实地考查了推进中的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试点项目之一——崇文门地铁站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并由设计单位对项目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的现场介绍。

二、会议开幕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单位代表王建宙先生出席研讨会。

中心副主任张健教授致开幕词。张健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领导莅临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宣布本次的研讨主题,寄希望借助于与会代表的智慧和学识,真正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实施。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研究工作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克捷先生为本次沙龙的主持人。

三、主题发言

京投公司的刘峰经理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做概括与介绍,从既有的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相关问题出发,于城市特点、功能割裂、管理协调、技术标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地铁站的改造激发带动周边公共空间、借助周边在途项目来实现地铁工程的改造两个实施路径,建议轨道交通类项目采用强化公共协同、建立考核机制、多元参与、分阶段更新发展等策略。

四、自由讨论

在主题发言过后,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一体化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障碍和瓶颈、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一体化公共空间愿景、如何做好公众参与等议题,与会专家学着和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展开讨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处李晓涛处长

李处长回顾了2017年至2021年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工作,市发改委会同市规自委、市城管委完善城市设计导则、指南、标准等机制,逐步展开试点项目,发挥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采用专业团队、统筹协调、打破权属、功能复合等策略,深度挖掘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的连通性、历史性、融合性、创造性。讲解实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提升改造的原因,以及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最后谈及了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的建设原则与愿景。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院长

石院长一方面从老城核心区的控规要求出发,通过轨道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的改造,改善不同交通工具的接泊,进行空间品质提升和空间组织的优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半径,发挥对核心区控规落实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四公模式”的微空间出发,与属地、政府、街道共同配合带动中心区发展,推动城市更新。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阳建强教授

阳教授以国际视角看待国外城市更新实践经验,将北京的轨道交通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与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横向对比,从城市更新、政策机制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与意见。阳教授谈到“轨道站点及周边的公共空间像针灸穴位,是城市脉络的关键点,需要系统整合与价值提升,以创造更人性化的更好的空间。”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秦国栋副秘书长

秦副秘书长从站城融合角度出发,给地铁站的站内空间站外空间提供改造建议。过去的设计标准、对城市预期的发展判断,导致地铁换乘、通道、站台等系统容量不足。未来的地铁需注重步行系统的融通性和便利性、导视系统的完整性,可不占用流线空间的前提下引入便捷的商业设施,与百货商场、休闲娱乐、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联通。将地铁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统筹协调考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一帆副总规划师

杨副总规划师谈到,站在城市建设角度,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与老百姓直观感受最贴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议引入资金回报机制,借鉴深圳香港的经验模式。在梳理轨道交通不同时期的价值体系后,才能够兼顾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真正解决问题。

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继菁总工程师

张总工程师认为地上地铁站出入口包含11个独立的附属设施,其地上地下一体化结合对北京城市形象、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意义重大。张教授从解读轨道交通站点的多维协同出发,建议明确设计范围、划定实施主体、保障后期管理、设立后评估等机制。除了现状的优化和完善以外,地铁站还应包含对未来的引导功能。采用政策倾斜、奖励机制等手法,减轻政府负担,保证轨道交通类项目的良性循环。

北京市东城区责任规划师惠晓曦博士

作为责任规划师的代表,北京工业大学的惠晓曦老师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结合以往项目实践,重点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相关经验,并就公众参与中不同类型项目参与人群的范围、采用的形式与组织方式,以及公众参与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京投公司规划设计总部檀鹏晶副总经理

檀副总经理表示,京投公司在公众参与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引入了协同机制,属地政府管理部门、责任规划师、运营公司、设计与施工单位等共同参与。另一方面也进行重点地区问卷调研,提升项目的规划和方案审查。京投公司作为实施主体,更应该尽可能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设计方案的认可度,做好城市的精细化的管控。

▲政府代表与专家学者集体合影

公共空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则是衡量城市建设现代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次沙龙既是对北京轨道交通及周边公共空间发展的一次回顾与总结,也是藉由专家、学者们的讨论和分享,在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理念和思想层面进行的一次碰撞与对话。未来,中心将继续举办学术沙龙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与推广,为北京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建设和品质提升发挥促进作用。欢迎大家围绕沙龙主题建言献策!